圖尼亞孜·鐵木爾:農機作業“南征北戰”到安徽
(資料圖)
“機子我已經保養好了,光保養車頭就花了5萬元。5月中旬,我一定帶上機子過去。”4月21日,在溫宿縣溫宿鎮金華新村,村民圖尼亞孜·鐵木爾給4000公里外安徽省的一名農民經紀人打電話說。
圖尼亞孜今年38歲,和農機打交道已有18年。高中畢業后先是幫廠家賣農機,2010年用積蓄買了一臺小型收割機。當時,很多鄉親仍手工收割稻麥,圖尼亞孜駕駛著他的收割機下地,一天能割50畝。鄉親們把他圍了起來,紛紛掏錢請他收割莊稼。
從本縣到外縣,從南疆到北疆,隨著跨區作業半徑的不斷增大,圖尼亞孜的農機也不斷更新換代。聽說哪種收割機更先進,他貸款也要去買,買來后天天圍著它研究。看他對農機如此癡迷,村里一些年輕人說他是“農機控”。
每年從夏到秋,圖尼亞孜帶上農機跨區作業。一臺收割機一天能賺5000元,一個豐收季下來,圖尼亞孜的“腰包”鼓囊囊的。年輕人看到后眼饞,有的買農機跨區作業,有的跟著他學習。在他的帶動下,金華新村以收割為主的農機戶達到43戶。
6月上旬到喀什地區收割小麥,接著到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克蘇地區,7月中旬到北疆的昌吉回族自治州等地,9月底再到北疆收割玉米,10月中旬收割水稻。圖尼亞孜的腦海里,有一張清晰的農機跨區作業圖。去年,他的兩臺收割機賺了70萬元。
看到本村及周邊村農機大戶越來越多,都是從夏到秋“南征北戰”干得紅紅火火,圖尼亞孜感受到了這一行的競爭壓力。“要想干得更好,就要擁有更先進的收割機。機子越先進,工作效率越高,而且省油。”圖尼亞孜和一同駕駛農機的弟弟商量。今年初,他賣掉了手里的兩臺收割機,花115萬元從伊犁買了一臺二手大型聯合收割機。
“新機子也買得起,我先試驗一下這款機子的效果,效果好了年底換新的。”圖尼亞孜說。他沒想到,收割機剛運回村里沒幾天,本地有幾個農機大戶也開始訂貨了,知道了市場上有每天收割600—800畝作物的收割機,大家嫌手頭每天收割200多畝作物的收割機落伍了。
在朋友的介紹下,圖尼亞孜把跨區作業地擴展到了安徽。那里小麥5月中旬逐漸成熟,他們干一陣子后回到新疆,趕上南疆冬麥收割季。由于機子收割各種糧油作物的模式可自由切換,這樣他能足足干上半年。
“從新疆過來要走4000公里路,托運農機的費用需要3萬多元,成本很高啊!”安徽的朋友給圖尼亞孜“打預防針”。圖尼亞孜則認為,這段時間和機子磨合好后,作業起來效率提高會賺得更多。賺錢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農機跨省區作業先行一步,眼界更開闊了。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 張治立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