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提升秦嶺生態環境
5月25日,記者獲悉,長安區秦嶺保護局積極實施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系統治理“六大行動”,持續提升秦嶺區域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和持續性,讓秦嶺綠水青山保護與金山銀山實現得到進一步的體現。
(資料圖片)
生態修復行動:
部分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已開工
5月24日,長安區在王莽街道劉秀村開工山前中部受損區域濕地修復、水源涵養功能提升與土地整治項目,在楊莊三河一水庫周邊開工灤鎮等8個街道山前區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
依托生態修復行動,長安區將高質量實施秦嶺北麓主體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實現秦嶺北麓長安段水土流失有效治理,林分質量明顯提升,濕地水系有效恢復,水源涵養及物種多樣性等多項指標顯著提升。
野生動植物保護行動:
計劃架設紅外夜視儀60臺
據了解,長安區野生動植物保護行動,旨在通過系統性開展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實現黑鸛、金錢豹等國家級保護野生動物種群及重點保護植物分布范圍不斷擴大。
積極開展打擊破壞秦嶺野生動植物資源違法犯罪行為,長安區已完成野生動物救助任務40起。其中,救助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6起、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7起,“三有”及其他野生動物17起,共涉及野生動物40只。為加強野生動植物野外監測,長安區計劃架設紅外夜視儀60臺,不斷調整優化保護措施。
監管效能提升行動:
各級峪長林長累計巡查4600多次
堅持系統治山、條例護山、規劃管山、智慧控山相結合,長安區加強對峪口峪道、圖斑點位、重點林區的檢查巡查。各級峪長累計巡查254次,各級林長累計巡林4348次。強化問題導向,對上級反饋問題積極抓好整改,高標準完成省2023年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聯合交叉執法檢查工作。
持續開展“秦嶺核心保護區聯合執法宣傳活動”,4月1日以來,長安區各參與單位出動共治力量480余人次,宣傳勸返1025余人,教育訓誡100人,對違法穿越進入核心保護區的72人帶回公安機關審查教育。
農家樂、民宿規范提升行動:
長效監管構建新格局
依托建立農家樂、民宿有序經營管理機制,長安區加大對經營戶培訓力度,出臺長效監管機制,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依法監管”的新格局。
通過開展秦嶺區域農家樂、民宿集中整治,長安區對8個街辦467家農家樂和67家備案民宿進行排查,發現亂搭亂建、垃圾分類不完善等突出問題10類。根據職責,長安區各有關部門、街辦對照問題臺賬,全面開展整治提升。區聯合檢查組對前期發現問題整改情況進行檢查驗收,13家有違建的均已拆除,4家需完善資料的已完善驗收,位于地質災害點的2家農家樂,已要求暫停營業。
“五亂”整治行動:
升級“1+3+7”智慧化管控系統
結合建設“人防+技防”立體防控體系,長安區持續開展秦嶺“五亂”問題整治,切實加強日常巡查監管,常態化開展聯合執法檢查,堅持對各類問題“零容忍”。持續升級“1+3+7”智慧化管控系統,長安區將加強前端數據采集力度,安裝動態智能安防系統45套,加大數據建模應用,提升對已接入視頻和遙感影像的自動分析處理能力。
加大涉秦嶺區域網格巡查力度,長安區將重點對秦嶺違建點位進行巡查,通過發現搜集報告“五亂”問題線索,對破壞秦嶺生態環境的各類行為及時制止并上報。按照網格化管理要求,安排沿山街道68名全科網格員、20名專職網格員,常態化開展“一日兩巡”。對各級網格累計發現的147起“五亂”及其他破壞秦嶺生態環境問題,全部整治到位。
生態惠民行動:
叫響做實長安秦保綠色品牌
堅持“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長安區鼓勵發展苗木花卉種植和林下經濟,叫響做實長安秦保綠色品牌。通過積極開展林業技術推廣,助力鄉村振興;開展秦嶺紅豆杉遷地保護工作,維護秦嶺林區生物多樣性;以更加科學有效的舉措開展古樹名木保護工作。
長安區擬啟動建設灤鎮、子午、五臺、太乙宮、王曲、引鎮街道5個片區15個村秦嶺北麓環山路沿線鄉村建設示范帶,形成綠廊生態帶、文化帶、產業帶、經濟帶,促進文與旅、城與鄉深度融合發展。記者 高樂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