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上的“田秀才”
小滿時節望豐收。5月22日,在西安市臨潼區徐楊街道公義村,微風吹起層層麥浪,麥穗孕育無限生機。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眼下,渭河兩岸小麥區進入灌漿期,這是確保產量的關鍵期,也是病蟲害防治的關鍵期。公義村合作社社員搶抓有利天氣,緊張有序組織開展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工作,為奪取夏糧豐收打下基礎。
“多虧有無人機噴藥、施肥,今年的小麥長得不賴,穗大粒飽,又是一個豐收年。”一旁的村民打趣地說,“有‘田秀才’帶著干,就是不一樣。”
村民口中的“田秀才”,是臨潼區種富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蘇原。2012年,蘇原從外地返鄉創業,首次承包了30畝地種植小麥,但因不懂現代農業技術吃了不少虧。“以前種地憑經驗,現在科技說了算。除了靠優質種子、新的種植技術,還得有豐富的現代農業知識。”蘇原感慨。
為了提升種植技術,摸索與傳統農業不一樣的路子,蘇原參加了各種農技培訓班。他心里明白,有了現代化農業科學技術的支撐,土地增產、農民增收才更有底氣。同時,他還在新媒體平臺注冊了“我是農民娃”賬號,利用農閑時間通過直播為農民解答農業生產中遇到的難題。
幾年下來,蘇原和土地打交道的“裝備”不斷升級,從耕種到收割,全部實現了機械化操作。“我們有物聯網控制中心、氣象觀測站、各式節水灌溉設備,以前長滿荒草的地也能長出‘致富糧’。”蘇原說,“如今,靠著科技種田,管理精細了,出力變少了,產出更多了。”
由于經營出色,蘇原成為一名高素質農民,還創辦了合作社。合作社不僅能為農戶提供專業農事托管,還能提供優質的種子、化肥、除草劑等農資產品,并且能將農資產品直接送到農戶家門口。
“通過土地托管,合作社把那些沒時間種糧的年輕人、沒精力種糧的老年人手里的土地集中起來,讓一家一戶的小地塊集中連片,進行規模化種植,再通過統一選種、統一管理、統一銷售,大大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蘇原說,合作社還定期邀請農技專家到田間地頭“把脈開方”,引入科學綠色的種植、灌溉、病蟲害防治方法在田間實踐,使小麥產量和質量都有了明顯提升。
“2022年夏收季,合作社種植的300畝小麥和托管的800畝小麥喜獲豐收,平均畝產達到650公斤。除去農藥、化肥、種子、人工等費用,每畝地一季小麥的收益超過1500元。現在地里糧食不僅能豐收,收購訂單也多,銷路根本不用愁。”蘇原說。
之前,在得知徐楊街道尚寨村黃莊組準備將土地托管給蘇原統一種植管理的時候,和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的尚寨村村民張社生滿懷疑慮。
但幾個月后,張社生心里踏實了。交由合作社托管的15畝小麥迎來豐收,畝產首次突破700公斤。“雖然2021年因為秋霖天氣播種晚了,但合作社良種配良法,分類分苗做好各項措施,提供‘耕、種、管、收’一條龍服務,保證了小麥產量。”張社生說。
“每畝地播多少種、施多少肥,啥時候干啥活,‘田秀才’都給咱安排得一清二楚了。”張社生高興地說。
“今年2月,我到浙江大學學習了15天,很有收獲。”參加陜西省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培訓班回來后,蘇原更加堅定了發展糧食產業的決心和信心,“把農業當成一份事業,一定能干出一番成績。”
對于合作社未來發展,蘇原還有更大目標:合作社將繼續組織更多農戶抱團發展,為農戶提供包括日常田間管理、后期加工銷售等“全托管”服務,通過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同時,提升農產品的品牌附加值,讓更多的農戶搭上致富快車,助力鄉村振興。
從“農把式”到“田秀才”,在臨潼區的廣袤鄉村,一大批像蘇原這樣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正快速成長、大展才華。他們或專注于生產經營,或有較強的專業技能,正逐步成為產業發展帶頭人和鄉村振興“主力軍”。截至目前,臨潼區已經培育高素質農民3600名,其中高級職業農民280余名,為鄉村振興提供了人才支撐,助推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記者 董劍南 通訊員 王三合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