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鼎城:園區變景區 打造農旅融合發展樣板
(資料圖)
實現農業產業的集約化發展,必須以農業園區建設為抓手,推進現代農業的綠色高質高效發展。近年來,常德市鼎城區以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作為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的重要載體,努力打造農業園區的亮點、特色,坐落于鼎城區草坪鎮的稻作源民俗文化村(以下簡稱稻作源)就是該園區現代農業、農旅融合的一張嶄新名片。
作為鼎城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龍頭項目,稻作源集農耕文化展示與傳承、鄉村振興研究與培訓于一體,為鄉村旅游、黨性教育、團隊建設、研學旅行等團體提供現代農業產業示范的成果展示、人類稻作文明起源與發展的探索宣傳,傳統稻作文化與手工作坊的活動體驗、常德香米制品的制作品嘗等,是參觀考察、娛樂休閑、會務會展、研學旅行的絕佳場所。
“大家把沒成熟、不飽滿的稻殼選出來,這是播種之前的第一個環節——選種。”今年4月,稻作源迎來了春季研學游的小高峰,作為農耕文化研學基地,這里集稻作文化挖掘、教育、體驗、宣傳為一體,孩子們可以體驗播種、插秧、鋤草、植樹等勞動實踐,了解農耕勞作,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
“我們今天不僅參觀了農耕博物館,還做了蒿子粑粑,體驗了舞龍燈,非常棒的一天!”一名在稻作源游玩體驗完的學生開心地說。在稻作源,游客還可以體驗做面點、擂茶、蒿子粑粑、年糕、舞龍燈等一系列活動,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非遺文化等。
“打造以稻作源為核心,以楓林口村文甲起義紅色基地和三角堆村鄉村振興綠色基地為兩翼的旅游格局,實現農旅有效融合。”稻作源總經理楊友蓮介紹,這里既是青少年勞動實踐、紅色教育、傳統文化學習的絕佳場所,也是游客觀光休閑的好去處,可以充分感受生態自然之美,沉浸式體驗農耕文化,品嘗農家特色美食,欣賞“水滿田疇稻葉齊”的田園風光。
眼下正值旅游旺季,前來稻作源游玩的游客絡繹不絕。藍天白云下,游客們走在便捷舒適的產業園道路上,體驗著農耕文化的獨特魅力,一路上回蕩著歡歌笑語,可謂乘興而來,盡興而歸。
園區變景區,風景變“錢景”。在產業園的輻射帶動下,村民吃上“旅游飯”,村集體搭上了“旅游車”。今年1月至5月,稻作源接待游客23萬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25%,帶動草坪鎮8個村510人直接或間接就業,實現農旅產值1270萬元。
鼎城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自創建以來,緊緊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園區示范帶動作用日益明顯。2022年,鼎城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營業收入達1.35億元。“吃農家飯、住農家屋、賞田園風光、購綠色產品、體驗農事生活”的一站式體驗成為鼎城區鄉村旅游的新熱潮。
“我們將繼續推動綠色生態賦能,將旅游產業與農業發展結合起來,打造農旅融合發展樣板。”鼎城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該產業園將繼續深化農旅融合,不斷延伸產業鏈條,多措并舉助力農民增收致富,培育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努力實現共建共贏。(劉建軍 李根)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