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污染物排放 守護好西安藍天
剛剛過去的5月,西安市收獲了一張漂亮的“成績單”。
“5月,西安的優良天數達到26天,同比增加8天,省考指標空氣質量綜合指數3.37,同比改善16%。今年1-5月份,西安市優良天數81天,同比增加6天。”2023年“六五環境日”當天,西安市政協月度協商會上,市級相關部門、市政協委員、企業代表圍繞“推進大氣污染防治攻堅”進行交流發言。
(資料圖)
重點增效 聚焦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量
此前,市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圍繞“大氣污染防治攻堅”開展專題調研。調研報告認為,從環境容量、污染物排放量和氣象因素等3個方面來看,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量是西安市推進大氣污染防治重點攻堅的方向。
調研報告建議,要增強協同意識,細化分解指標,健全政策評估機制,深挖產業減排潛力,推動交通運輸節能,加大抑塵除塵力度,突出散源污染管控。強化科技支撐,提升管控能力,健全工作機制,凝聚監督合力,以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總抓手,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
制定標準 控制餐飲油煙污染
餐飲油煙污染是環保投訴的熱點。
目前北京、上海、天津、重慶等城市已發布餐飲業油煙排放的標準。市政協委員、陜西博潤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呼延博建議,學習成功經驗,加快推動出臺西安市餐飲油煙污染物排放標準。
“我認為應當系統開展餐飲油煙監管,完善餐飲業工作臺賬,強化餐飲業污染源頭管控。建議選取典型區域,支持建設覆蓋凈化器選型、油煙治理改造、規范化清洗運維和凈化效果監管的全流程餐飲油煙管理試點項目,打通管理治理的全流程閉環。”呼延博建議,加強針對第三方治理服務工作的監督與考核,倡導、鼓勵各餐飲服務單位采用第三方治理模式,開展廢氣凈化設備升級改造,委托具備專業清洗能力的第三方定期清洗維護凈化設備和集排油煙管道。
智慧管控 數字化轉型探索提高燃燒效能
“垃圾焚燒蒸汽余熱具備清潔無污染、連續穩定、價格低廉等優勢,建議鼓勵推動以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作為能源中心,利用蒸汽余熱為周邊工業企業提供綠色熱源,助力企業減排降碳。引導新招商的用熱單位在焚燒發電項目周邊布局,實現‘增產不增污’。”企業代表、中節能(西安)環保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昊巖表示。
趙昊巖建議,進一步完善秸稈收運體系,針對個別區域秸稈綜合利用率不高的情況,探索政府和企業共同補貼的模式,建立“區有處置單位、鎮有收儲組織、村有收儲網點”的秸稈和果枝收儲運體系,依托已有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實現“秸稈燃料化”,達到農村增收、企業增利和煙氣減排的目的。
趙昊巖還建議,通過政策和資金支持,鼓勵企業探索新型脫硝工藝應用,鼓勵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積極開展數字化轉型探索,研究通過人工智能實現垃圾焚燒自動化控制和環保物料自動投加,提高燃燒效能,減少煙氣負荷波動,實現減污降碳。
留足風道 加快空氣流通減弱主城區霧霾
霧霾是關中地區環保的軟肋。
市政協委員、西安秦驪成套電器有限公司總經理辛春雷表示,地理位置導致西安市霧霾容易聚集卻難以消散。
“目前,西安的道路和多數正南正北的建筑,尤其是坐北向南的建筑,沒有與西安冬春季的風向形成平行線,對風的流動造成一定的阻礙,對城市的空氣質量影響越來越大。”通過調研辛春雷委員建議,全市整體規劃布局,防止新建工業在西安的上風向,同時,在道路和建筑建設方面留足風道,加快空氣流通,有效減弱主城區霧霾。
精準治霾 解決“最后一公里”監管難題
自2021年以來,西安治污減霾已經進入減污降碳、協同管控階段。市政協委員、陜西恒美久盛節能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盛春雨表示,建議借鑒其他生態城市經驗,建立以精細化管理為核心的網格化治霾,解決“最后一公里”監管難題,推進西安市精準治霾、科學治霾。
盛春雨建議,從構建網格化協同治霾體系,持續強化專職網格員隊伍專業性建設,不斷提升信息支撐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執行操作流程嚴密度與規范性等四個維度展開西安市網格化治霾。細化污染級別分類,明確不同級別問題所對應上報的網格化監管平臺,有效利用信息化平臺提高問題處置的時效性,規范治霾執行的流程。記者 閆珅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