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貨轉型入場 北京社區商業內卷加劇 世界資訊
社區商業雖親民,但更要避免千篇一律。近日,北京商報記者走訪王府井集團旗下多家老百貨發現,轉型社區商業的同時,這些項目開啟更“接地氣”的細分調整。但社區商業釋放更多消費潛力的同時,究竟能給集團層面帶來多少利潤和提振業績的影響更為關鍵。
老年消費成目標
【資料圖】
曾經紅遍全國的長安商場,將目標客群放在了老年人身上。北京商報記者走訪長安商場發現,在商場B1層由長安商場聯合華方居家養老餐集配中心共同研發的社區食堂,作為社區商業的新業態已經正式投入啟用。不僅有各類餐品供應,還可以買到酸奶等零食甜品,在晚餐時段,可以見到有近20位消費者排隊購買食堂產品。
年近70歲的消費者張女士向記者表示,自己經常在社區老年食堂購買食品,“菜品多以家常菜為主,兩菜一飯的價格大致在20元”。
基于周邊多以老年人為主的客群特征,長安商場對商場B1層和四層進行調改,通過建設社區食堂、生活驛站、白馬寺藥店等多類店鋪,以滿足老年人社區服務需求。同時,長安商場還成立了長安U選品牌,涵蓋14類社區生活服務設施,滿足消費者15分鐘的購物需求。
據了解,長安商場內的養老餐集配中心營業后,覆蓋了西城15個街道、263個社區,每日配餐約1170份,有效帶動了長安商場的客流增長。右安門王府井購物中心將對場內七鮮超市按照品牌生命周期邏輯甄選成長性品牌,通過提供高品質及親民價格的產品提升消費者到店率。
破到店頻次瓶頸
王府井集團副總裁周晴表示,長安商場在向社區商業轉型的過程中,要把握好消費潮流和生活方式的契合度,發揮社區商業的效應,利用現有優勢吸引消費者高頻次到店。同時,右安門王府井購物中心應立足周邊社區,以高復購率、高性價比的服務和商品提高顧客黏性,增加社區商業體驗性、互動性,把逛店變為消費者的生活習慣。
自2018年開始,北京多家大型百貨因客流稀少、業績不振,開始向社區商業轉型。長安商場成為北京最早完成“一店一策”升級改造的傳統百貨店,右安門王府井購物中心則是王府井集團對社區型商業探索的第一家門店。
王府井集團2022年報顯示,該集團百貨板塊營業收入同比去年減少22.11%,再加之百貨業態是王府井集團營收的主要來源,百貨營收對王府井集團的影響可想而知。年報的毛利率顯示,百貨的毛利率為31.77%,反而購物中心的毛利率能達到49.13%。這或許也是王府井集團將老百貨轉型社區購物中心、傳統購物中心加強社區屬性的原因。
在北京多元化的社區商業中,找到細分優勢的商業項目往往才能脫穎而出。其中,北京華聯旗下的新產品線DT51甩開高端刻板印象,定位社區商業輻射周邊住宅人群,望京凱德MALL二期通過增設家居及親子體驗業態,滿足周邊生活日常所需。
在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看來,社區商業作為承載社區生活的重要平臺,可有效提升城市智能化便利化水平,豐富多元消費業態。但現階段社區商業同質化現象較為明顯,“千店一面”成為社區商業的普遍現象,但只有精準、特色供給才能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多豐收。
撬動業績增長
便民社區商業是北京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重要一環。今年1月,北京市出臺《加快建設一刻鐘便民生活圈促進生活服務業轉型升級的若干措施》,將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納入《全市商業消費空間布局專項規劃》一體推進。
洪濤指出,轉型社區商業后,商場將關注對象由流動人口和社區居民,轉型為以社區居民為主要對象,從而增強了其業態的明確定位。但商場能否真正實現盈利的關鍵點在于能否同周邊業態形成良好的生態關系。洪濤強調,相互對立、相互競爭、相互矛盾的關系無法支撐商業項目的長久發展,對商業項目來講,一個相互影響、相互協調、相互統一的業態關系,是十分重要的。
接下來,洪濤認為,可根據輻射社區的具體情況,匹配業態占比,增設養老、親子、母嬰、典賣等業態服務社區居民。同時,可將直播、即時配送等數字技術與社區商業相結合,尋求撬動業績增長的核心優勢。
政策的推動對社區商業接下來的發展提出新要求。在北京國際商貿中心研究基地首席專家賴陽看來,社區商業的存在并不只是滿足日常的基本需求這么簡單,現如今居民基本的購物需求大部分已得到解決,如果還只是停留在滿足生活基本需求的階段是遠遠不夠的,接下來商業項目方應因地制宜做好分類建設,結合社區特色重點優化調整業態組合,提供適合社區不同消費群體的多層次、個性化服務。記者劉卓瀾王思琦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