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非遺繡乾坤_今日熱搜
(資料圖片)
6月17日,陜西寶雞市千陽縣第六屆西秦刺繡文化旅游香包節在寶雞市西府老街舉行,千陽縣各刺繡合作社創作的30萬件作品亮相,開始為期8天的展銷活動。
千陽縣曾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也是國家級非遺項目“西秦刺繡”的發祥地和主產區。目前,刺繡已成為促進千陽婦女就地就業增收的重要產業。據統計,全縣建成刺繡產業合作社21個,帶動1.2萬名“繡娘”從事刺繡產業,2022年,實現產值8600萬元,人均增收3800元。千陽“西秦刺繡”創新發展經驗被國家文旅部確定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建設典型案例。
王海燕是千陽縣水溝鎮夾咀村村民,17歲時外出打工,在上海一家服裝廠工作了15年。2009年8月,因要照顧老人、孩子,她回鄉創業,辦起金達萊刺繡專業合作社,產業化開發家鄉“西秦刺繡”非遺項目。10多年來,王海燕先后投資600多萬元,帶動就業500多人。
推動非遺項目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人才是關鍵。近年來,千陽縣采取高校培訓大師、縣上培訓傳承人、鎮村培訓骨干、合作社提升技能的方式,與西安美術學院、長安大學等高校建立戰略合作,形成“校育師、師帶徒、長傳幼”階梯培訓模式,年組織各類培訓50多場,命名“千陽繡娘”200人,帶動留守婦女在家門口就業創業。
柿溝村繡娘王秀萍,帶領100多名農村婦女專做仿真刺繡、現代造型。她開發的刺繡產品每件售價數千元,受到市場青睞,遠銷國外。王秀萍也成為省級工藝美術大師。
千陽縣每年舉辦刺繡比賽、先進評選、參加省市技能評定等活動,鼓勵繡娘提升技能,涌現出省市級非遺傳承人8人、省級工藝美術大師5人。廣大繡娘在技能上得提升、經濟上得創收。“千陽繡娘”被推薦為第三屆全國勞務品牌。
近年來,千陽縣聯手高校開展文化創意、電商經營、營銷理念等培訓,開發出民俗文化、仿真刺繡、擺件玩具、兒童服飾、保健養生五大系列200多個刺繡新品,采用電腦設計、激光裁剪等新工藝,讓傳統非遺與現代生活接軌,綻放燦爛色彩。千陽縣培育電商營銷骨干100多人,開設電商平臺50多個,組織自媒體進行直播帶貨宣傳。刺繡產品的網絡營銷,促進千陽刺繡產業發展。每年數千名大學生來千陽縣采風研學,民俗體驗游成為當地文旅融合的新業態。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