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全面推行“六級” 耕地保護網格化監管 天天新視野
(資料圖)
自治區近日印發《關于全面推行“六級”耕地保護網格化監管的通知》,明確將建立“自治區統籌、市縣主責、鄉鎮主抓、村組落實”的耕地保護監管機制,科學設置自治區、市、縣、鄉、村和村民小組六級監管網格,依據國土空間規劃下達耕地保護任務,實行屬地管理、分級保護、網格監管,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有效防止永久基本農田“非糧化”。
自治區通過建設“六級”耕地保護監測監管平臺,將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耕地“兩個平衡”、設施農業用地管理等納入平臺監管,每月將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及其他變化圖斑下發各市、縣(區)。各級監管責任人則及時組織相關部門對下發耕地變化圖斑進行分析研判,并通過“六級”耕地保護監測監管平臺反饋核實舉證、整改情況。
在銀川市興慶區通貴鄉司家橋村、金鳳區良田鎮光明村的部分耕地旁,設立了耕地保護監管責任牌。“我們要求在每個鄉鎮(街道、農林場)、行政村(居委會)顯著位置都要設立這類耕地保護標識牌,明確標注責任區域內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位置,耕地質量等別、分布等相關信息,并向社會公開公示耕地保護責任人及工作職責。”自治區自然資源廳耕地保護監督處負責人介紹,在每個監管網格范圍內還設立了二維碼警示樁,實現掃碼查詢地類、違法舉報和政策信息公開等,接受群眾和社會監督。鄉村兩級監管責任人則負責對本轄區內耕地保護標識牌和二維碼警示樁進行日常管護。
自治區自然資源、發展改革、財政、農業農村等部門通過建立耕地保護統籌協調監管機制,定期研究解決工作中發現的重點難點問題。各級耕地保護監管責任人借助定期巡查,及時掌握責任范圍內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利用情況,發現、制止耕地“非農化”“非糧化”行為,并將違法違規占用耕地問題通過“六級”耕地保護監測監管平臺上報并組織整改。
“我們還將‘六級’耕地保護網格化監管工作納入耕地保護日常考核。”自治區自然資源廳耕地保護監督處負責人說,各市、縣(區)將充分發揮耕地保護網格化監管體系作用,對本地區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情況進行全面自查,建立問題臺賬,推進問題整改,確保完成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記者 張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