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長江篇丨舟楫往來通江海——烏江黃金水道復蘇記
7月14日,隨著一聲悠揚的汽笛,11艘裝載著5500噸貨物的船舶從貴州遵義港沙灣港區出發,沿著烏江直奔重慶涪陵黃旗港,標志著貴州水運第一條集裝箱班輪航線正式開通。
(相關資料圖)
沙灣港區位于貴州省遵義市余慶縣大烏江鎮,是烏江水運的黃金分割點,水運區位優勢明顯。
這個臨江而建的黔北山區小鎮,自古因烏江而生,依航運而興。如今貴州積極融入國家長江經濟帶,大烏江鎮建起了余慶沙灣港口現代物流園,計劃打造成貴州“北入長江”的主要集散中心。
“烏江集裝箱水運航線的開通,降低沿江物流成本30%以上。”貴州省港航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齊說,以前汽車運輸一個標箱需要5500元,如今船舶運輸只需3500元,對沿江企業可謂重大利好。
在余慶縣縣長賈旭東看來,貴州烏江集裝箱班輪航線開航,完善了集裝箱干線運輸服務網絡,為“黔貨出山”提供了更多可能。
地處我國西南腹地的貴州,是典型的內陸山區省。構建包括航運、高鐵、航空等在內的立體交通網絡,一直是近年來貴州作為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努力加快開放步伐,積極融入國家長江經濟帶的重要舉措。
烏江是長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流量充沛、流態穩定,是貴州的水上要道之一、名副其實的“黃金水道”。
“水往高處流,船在天上走”,載貨的船只猶如穿行在百米高空的崇山峻嶺間……搭載于烏江構皮灘水電站升船機,“空中飛船”的神奇景觀每日上演。
事實上,這樣的通航場景也是近年來才出現的。
受包括開發梯級電站等諸多因素影響,烏江干流一度處于分段通航狀態,航道水運發展受到制約。
為了推動烏江“黃金水道”再現“舟楫往來”的繁榮場面,貴州于2014年開展“水運建設大會戰”。推動烏江渡至龔灘航運建設工程完工,實現烏江與全國高等級航道“并網”;烏江思林、沙沱升船機相繼建成投用……一系列有力舉措使得烏江在斷航10多年后實現了全線復航。
隨后,為進一步提升烏江通航效率,貴州省又啟動了構皮灘水電站通航工程建設。
構皮灘水流湍急,地勢高差很大,被稱為烏江“天塹”。盡管此前已經通航,但來往貨船翻壩運輸,需要在上下碼頭裝卸貨物,費時又費力。
貴州省構皮灘發電廠工程管理部主任袁曉斌介紹,為提升構皮灘水電站的通航效率,通航工程仿照三峽水庫的設計理念,采用三級垂直升船機方式,由上下游引航道、三級垂直升船機和兩級中間渠道組成,整個通航線路長2306米。
2021年6月,構皮灘通航工程完成全線集控過標船測試,投入試運行。如今,船舶在構皮灘能輕松跨越230多米高的大壩,全程只需一個多小時。
同年11月,14艘滿載磷礦石的貨船,從貴陽港開陽港區出發抵達安徽蕪湖港,標志著烏江“黃金水道”全線復航,500噸級船舶可直達長江干流。
貴州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韓劍波介紹,2021年復航后,烏江運力已超過7萬噸,貴州水運運輸量已接近100萬噸,為推動烏江沿岸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貴州省交通運輸廳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貴州水運通航里程近4000公里,其中高等級航道近1000公里,有各類船舶1.87萬余艘。記者駱飛、吳簫劍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