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長三角越冬水鳥同步調查結果出爐
(資料圖)
近日,首次長三角地區越冬水鳥同步調查報告經江浙滬皖四地專家評審通過,結果正式出爐。這次調查是在國家林草局濕地管理司和聯合國全球環境基金(GEF)項目的支持下,由上海市林業局牽頭組織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共同完成。
本次越冬水鳥調查共組織19個調查隊、150余名調查隊員在三省一市的118個沿海及內陸濕地開展,其中上海市13個,江蘇省64個,浙江省22個,安徽省19個。調查共記錄到水鳥109種115萬余只,其中上海市記錄到65種10萬余只,江蘇省記錄到82種43萬余只,浙江省記錄到79種13萬余只,安徽省記錄到66種47萬余只。
本次調查記錄到的最常見類群是雁鴨類,占全部統計水鳥數量的69.0%。數量最多的10種水鳥是豆雁/短嘴豆雁、斑嘴鴨、翹鼻麻鴨、普通鸕鶿、羅紋鴨、綠頭鴨、白骨頂、黑腹濱鷸、花臉鴨和反嘴鷸。這10種常見水鳥數量占全部記錄總數量的73.0%。
本次調查記錄到國家重點保護鳥類29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13種,包括青頭潛鴨、中華秋沙鴨、白鶴、白枕鶴、丹頂鶴、白頭鶴、黑鸛、東方白鸛、黑臉琵鷺、卷羽鵜鶘、白鵜鶘、黑嘴鷗和遺鷗;國家二級保護鳥類16種。記錄到全球受脅物種16種,其中極危物種2種,瀕危物種5種,易危物種9種。
根據單個地點記錄的鳥類數量,超過2萬只水鳥的調查地點共14個;有36種水鳥的數量達到了超過1%種群數量的國際重要意義標準。這些水鳥分布在53處濕地,其中達到1%種群數量的水鳥種類較多的地點有安徽的菜子湖、升金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黃湖、黃陂湖濕地和泊湖,浙江的庵東濕地,上海的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本次同步調查初步查明了長三角地區越冬水鳥的種類、數量和分布,為進一步加強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關鍵區域的水鳥和棲息地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也為長三角地區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中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區域協作提供了案例和數據支撐。(記者田泓)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