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染三秦
■全省營造林8800多萬畝
■秦嶺成全國最綠區域之一
(資料圖片)
今年8月15日,是首個全國生態日。截至目前,全省營造林880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5%以上,森林蓄積達6億立方米,草原綜合植被蓋度超過57%。有陸棲脊椎野生動物792種、種子植物4600余種。一幅濃墨重彩的綠色畫卷已在三秦大地上展開。
綠色向北推進400余公里
數十年來,三北工程區累計完成造林540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由1977年的12.9%上升到36.3%,生態質量持續好轉。全省荒漠化土地面積由1999年的4671萬畝減少到3975萬畝。綠色向北推進了400余公里。黃河流域的寶雞、西安、延安、榆林、咸陽5市也相繼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
秦嶺森林覆蓋率達82%以上
如今,無論是從高空俯瞰,或是從2022年衛星遙感影像圖上觀覽,秦嶺濃重的綠色,成為全國最綠的區域之一。
據悉,1965年,陜西建立了第一個自然保護區——太白山自然保護區,也是我國建立的首批自然保護區之一。1982年,陜西省樓觀臺國家森林公園建立,這是秦嶺地區建立的第一個自然公園,也是我國最早批建的森林公園之一。
截至目前,秦嶺范圍森林面積達到477萬多公頃,森林覆蓋率達82%以上。共建成1個國家公園、31個自然保護區、2個自然保護點、49個森林公園、11個濕地公園、7個地質公園和15個風景名勝區,總面積0.92萬平方公里,占秦嶺面積的15.81%,形成了規模龐大、相對集中連片的自然保護地群。
推進濕地保護修復
陜西全境處于黃河和長江干流之間,濕地資源極為珍貴。結合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地類統計,陜西濕地面積30.81萬公頃,約占國土空間的1.49%。
近年來,陜西共建立以保護濕地生態系統和濕地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16處,國家濕地公園43處,省級重要濕地55處,初步形成了以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省級重要濕地互為補充的濕地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
目前,全省濕地鳥類共9目24科121種,其中朱鹮、黑鸛、遺鷗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鳥類7種,大天鵝、白琵鷺、鴛鴦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鳥類12種,濕地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做好古樹名木保護 進行太空育種
陜西是古樹名木資源大省,據第二次全國古樹名木資源普查結果顯示,全省現存古樹名木72.73萬棵,居全國第二位。其中散生1.14萬棵、古樹群271個71.59萬棵。全國僅有的5株五千年以上的古樹全部在陜西。率先實施古樹名木擴繁保護工程,成功獲得黃帝手植柏實生苗和組培苗,并搭載天宮二號進行太空育種,建立重點古樹遺傳基因保存延續新模式。首席記者 龔偉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