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文旅融合“融”出鄉村振興新圖景
獨具特色的“流量密鑰”,推動鄉村振興駛入快車道。今年以來,興平市馬嵬街道立足實際,將農文旅融合作為鄉村振興的抓手,持續推動鄉村產業提質增效,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8月20日,一場雨過后,天氣轉涼。恰逢周末,馬嵬驛民俗文化體驗園內游人如織。品美食、賞民俗、看大戲……游客體驗著鄉村旅游的樂趣。
(相關資料圖)
繡樓下的廣場上,兩支新媒體公益助農服務隊通過網絡平臺開展農副產品、地方美食和文旅直播活動,“唐韻馬嵬”的精彩演繹吸引了大量游客駐足觀看。
在馬嵬驛景區一家名為“桃木緣”的小店內,店主田大偉正在雕琢桃木手串。這家小店的招牌援引了古詩“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顯得與眾不同。
不到20平方米的門店內,柜臺上擺放著桃木劍、文房四寶、家居用品、掛件飾品等300多種古樸別致的桃木制品。田大偉經營這家小店已有10余年時間。由馬嵬街道農戶提供原材料,他雕刻加工,每天能完成30余件桃木作品。
“景區聚了人氣,但要保證產品銷量,還是要下一番功夫才行。”田大偉說,只有緊跟時代潮流,不斷推陳出新,以老工藝展現新創意,才能滿足顧客的需求。
利用楊貴妃墓、黃山宮景區、馬嵬驛民俗文化體驗園三大景區的文旅資源,馬嵬街道的小店都“吃”上了“客流紅利”。據悉,三大景區一年接待游客約230萬人次,最高峰時年接待游客420萬人次,旅游綜合年收入最高達4.3億元。
馬嵬街道文旅事業的蓬勃發展,也推動了鄉村產業的提質增效。眼下,正值葡萄成熟期,也是興平市綠盛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葛海河最忙的時候。
該合作社位于馬嵬街道新堡子村,距離馬嵬驛景區不遠,經常有逛完景區的游客慕名而來,穿梭于園內挑選可心的葡萄,體驗采摘的樂趣。
走進園區,只見一串串綠色、紫色、粉紅色的葡萄綴滿枝頭、顆粒飽滿,綠葉遮住了刺眼的陽光。葛海河和農戶們一起卸紙袋,剪根莖,打包裝箱,緊張地忙碌著。
產業的發展為周邊群眾提供了不少就業機會。“在家門口尋個活干,不僅能照顧家里的老人,還能掙個零花錢,挺好。”新堡子村村民杜聯草說。常年在此務工,她不僅改善了家里的生活,還逐漸掌握了種葡萄的技術,常會被邀請去其他鎮的葡萄園解決“疑難雜癥”。
經過多年的發展,如今的綠盛源合作社不僅是興平市現代農業的龍頭企業,還成為興平市葡萄生產和種植培訓基地,推動了當地現代農業發展。葛海河介紹,近幾年合作社不斷發展壯大,種植了晨香、夏黑、戶太八號和陽光玫瑰等8個品種,今年葡萄總產量可達到50萬公斤,其中80%供客戶訂單,20%供游客采摘,如今西安、咸陽好多客戶已經下了訂單。“有良好的口碑、過硬的質量,咱的葡萄不愁賣。”葛海河說。
“我們將著力把農文旅融合發展打造成鄉村振興的新引擎,帶動更多群眾增收致富。”馬嵬街道黨工委書記趙榮梅說。
關鍵詞: